廣和中醫減重 中醫減肥 你該了解數十年有效經驗的中醫診所經驗技術~
中醫減肥需要強調身體體質,只要能識別出個人肥胖的因素,然後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症狀,施以正確的為個人配製的科學中藥,減肥成功可被期待,已經有很多成功案例。這也是我們在中醫減重減肥領域有信心的原因。
廣和中醫診所使用溫和的中藥使您成功減肥而無西藥減重的副作用,也可減少病人自行使用來路不明的減肥藥所產生的副作用,不僅可以成功減重,配合飲食衛教得宜,就可以不復肥。
廣和中醫多年成功經驗,為您提供安全,有效的減肥專科門診。
中藥減重和西藥減重差異性:
目前普遍流行的是藥物減肥法,藥物減肥法分為中藥減肥法和西藥減肥法。有些人也會選擇抽脂等醫美方式。
但是在我們全套的中藥減肥計劃中,除中藥外,還有埋線幫助局部減肥的方法。
西藥減肥,除了雞尾酒療法外,早年流行的諾美婷也是許多人用西藥減肥的藥物。
但是近期大多數人都開始轉向尋求傳統中藥不傷身的方式來減肥,同時可應用針灸,穴位埋入等改善局部肥胖。
許多人不願嘗試中醫減重最大原因:
減肥的最大恐懼是飢餓。廣和中醫客製化的科學中藥。根據個人需要減少食慾,但是又不傷身,讓您不用忍受飢餓感
讓您不用為了減重,而放棄該攝取的營養。
廣和中醫還使用針灸和穴位埋線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和減肥。
許多人來看診的人,都相當讚許我們的埋線技術,口碑極好!
這類新型線埋法的效果可以維持約10-14天 但不適用於身體虛弱,皮膚有傷口,懷孕、蟹足腫病人,必須要由醫師評估情況才可。
如果您一直想要減肥,已經常試過各類坊間的西藥還是成藥,造成食慾不振或是食慾低下,甚至出現厭食的狀況,營養不良的情形
請立即尋求廣和中醫的協助,我們為您訂做客製化的減重計畫,幫助您擺脫肥胖的人生!
廣和中醫診所位置:
廣和中醫深獲在地居民的一致推薦,也有民眾跨縣市前來求診
醫師叮嚀:病狀和體質因人而異,須找有經驗的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都能看到滿意的減重效果。
廣和中醫數十年的調理經驗,值得你的信賴。
RV15VDEVECPO15CEWC15 |
作者|半菀 3月15日,古巨基微博公布了一個好消息。 他和自己的妻子,在相愛26年後,終於有了屬於他們的第一個寶寶。 👇 ... 古巨基今年已經48歲,他的妻子也已經52歲。 中年得子,真的很值得歡喜。 ... 更何況,這是孕育了26年的愛的結晶。 更是意義非凡。 ... 出道已經整整29個年頭,古巨基認真演戲,認真唱歌,低調做人,從未有過任何花邊新聞。 因為他深深愛著自己身邊的這個女人,Lorraine陳韻晴。 她是他的愛人,同時也是他的助理。 ... 01 這一切,都要26年前的1994年說起。 91年出道的古巨基 ,一直搖搖晃晃,沒有找到自己明確清晰的發展目標。 直到94年,他遇見了她。 他們第一次見面,是在中環的三明治店。 Lorraine是公司領導派給他的新助理。 作為新助理,她沒有與他主動搭話,不斷低頭研究自己的手錶。 「怎麼了?」 「我的手錶壞了。」 這是他們第一次對話。 在他的第一印象里,她話不多,甚至有點冷淡。 ... 年輕時的Lorraine與女神周慧敏 但後來他才發現,她表面冷淡,其實是個有智慧又特別認真的女孩。 她總能在自己迷茫的時候,為自己解憂,給予最真心的安慰。 因為有了她,他的人生目標越來越清晰,也逐漸走向正軌。 他逐漸被她吸引,兩個人很快就發展成戀人關係。 但那時候在香港,藝人是絕對不允許戀愛的,於是只能委屈了Lorraine。 ... 古巨基的夢想,一直是成為一名專業的歌手。 後來的1995年,古巨基因為不想演戲,只想要好好唱歌,慘遭公司雪藏。 那時候,周遭的人都不理解他,覺得他活該,自討苦吃。 「演戲明明更賺錢啊,你長著這張帥氣的臉,不演戲太浪費了吧?!」 只有Lorraine支持他的夢想,默默拿出自己的私房錢,給古巨基做造型著裝費。 「沒關係,不想演戲就不要去,我養你。」 ... 02 公司永遠是利益最大化,在這裡古巨基感到越來越痛苦,只好與公司解約。 沒想到Lorraine毅然放棄當時高薪的職位,義無反顧的陪他一起離開了這裡。 如果你也曾幸運的遇到過這樣的人,也許就不難明白: 這世界上有一個人,在全世界都看不起、你反對你的時候,總是一如既往的支持你,堅定的站在你身邊陪伴你。 對於古巨基而言,Lorraine就是那個人。 ... 古巨基從小家裡很窮,家人都忙著出去掙錢,他只能孤獨的長大。 這樣的日子習慣了,就不知道怎麼和人親近了。 於是他的朋友一直很少,也不懂如何談戀愛、和人相處。 但隨著兩個人在一起時間久了,Lorraine慢慢教會了他如何去愛。 都說好女人就是男人最好的老師,在他們身上已經是最好的詮釋。 ... 03 這一路走來,無論多麼艱難,Lorraine從未放棄過古巨基。 她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傾倒在古巨基身上。 從他拿到的第一個「內地最受歡迎新人獎」。 到打破香港紅館演唱會的銷售記錄、與四大天王同臺提名。 再到後來轉戰內地,重新開始演戲。 古巨基的身邊一直有Lorraine的陪伴。 ... 還記得那年,古巨基拿到了香港四大頒獎典禮的全部「最佳新人獎」,這個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他在舞臺上泣不成聲地感謝了所有人,卻唯獨忘記感謝最重要的她。 回到後臺,他很愧疚。 她卻安慰他:「沒關係,等將來你拿最佳男歌手獎的時候,記得謝謝我就好。」 ... 2008年,古巨基終於如願拿下「最受歡迎男歌手」。 領獎的時候,他流著眼淚,對她說了一大段告白: 「有一個人,我要特別多謝。 好多年前,我剛剛出道的時候,我拿了新人獎,我在臺上漏掉了多謝她,回到後臺我對她說,我漏了多謝你…… 她對我說不要緊,等你拿最受歡迎男歌手的時候再多謝我。 我試過沒有唱片公司,我試過徹底消失,我試過不知道自己還有沒有機會站上頒獎臺…… 今天終於成真了!!! 我想她在後臺比我還激動,我要多謝我助手,多謝你!多謝Lorraine!」 ... 04 後來古巨基被邀請參加了《我是歌手》的比賽。 在臺上,他動情地唱了很多情歌,但每一首,都是唱給臺下的Lorraine。 ... 最後那期,他在這個舞臺上留下一首歌,點明要送給「人生里最重要的人」。 「這滔滔不息的愛,我贈給你用。這一生和下世,有幾多全奉送,無盡永恆中。」 臺下的Lorraine,感動的泛起了淚花。 「別人都不知道我唱給誰,只有你知道我唱給你。」 ... 不誇張的說,是Lorraine慢慢打造了古巨基。 她的陪伴和支持,讓古巨基開始發光發熱,變得強大。 最終成為熒幕上我們熱愛的歌手、演員和主持人。 假如1994年的毛頭小子,遇不到眼前這個女孩,現在的他不知道會是什麼樣子。 ... 05 曾經,古巨基不願意公開戀情,不是為了給自己留後路,也不是為了贏取更多粉絲。 而是他覺得自己還不夠強大,如果草率公開的話,會讓Lorraine受到不可避免的傷害。 「很多事情,你懂,我懂,就好。」 畢竟,大家對於男明星和女助理的愛情,從未看好過。 直到2014年,地下愛情長跑20年後,他們結婚了。 Lorraine成為了光明正大的古太太。 ... 2014年7月12日,古巨基在微博上曬出婚紗照,還寫下了對妻子的誓言: ... 06 從公開的那天開始,古巨基變成了妥妥的炫妻狂魔。 婚禮準備的時候,古巨基花了8個小時,親自手繪了巨幅的兩人照片。 真的好甜呀! ...... 平日在微博上,他也特別喜歡分享和Lorraine的點點滴滴。 那種藏不住的愛意,是根本裝不出來的。 ... 一起散散步,一起過生日,一起去吃好吃的。 很平凡很真實,又很幸福。 ... 結婚一周年的時候,他曬出了兩個人的影子合照,還把腳丫擺在一起甜蜜留影。 可愛的就像是18歲少年少女。 ... 結婚兩周年的時候,依然是滿滿的甜蜜和恩愛。 讓人看了好生羨慕。 ... 結婚三周年,這份愛情隨著時間,變得更加珍貴和堅固。 ... 結婚四周年,最愛的人依然陪在身邊。 令人感到幸運又安心。 ... 07 古巨基曾把婚姻比作馬蹄露。 剛開始吃很甜,後來時常覺得習慣。 這時候需要用心咀嚼,才能越吃越甜。 雖然已經是老夫老妻,他們卻把愛情一直經營的很甜蜜。 ... 多年前,好友林夕一直羨慕兩個人的愛情。 於是,他特意寫了一首歌,代替古巨基送給Lorraine。 歌詞句句寫的,都是感謝、感動和熱愛。 👇 我與你就像渡過千生千世 我要你沒白白叫心血流逝 誰待我像垃圾亦無憾無愧 共你牽手上天梯 你有我但願令你不可一世 我有你 便沒道理可跌低 苦能成甘 不感激你 怎敢說青春哪有浪費 這一路走來,他們是愛人,也是戰友。 甚至已經活成了命運共同體,融入了彼此的骨子裡,密不可分。 在如今這婚姻里的7年之癢,迅速變成3年甚至2年的時代里; 在如此這分個手比吃飯還簡單,離婚比結婚還多的時代里... 他們之間的感情最令我感到珍貴的是: 這接近30年漫長的歲月里,從沒有狗血的出軌和小三,沒有高調秀恩愛,沒有動不動鬧分手,更沒有各自耍心眼留後手。 有的只是互相扶持,互相照顧,互相安慰,和兩顆無比珍惜又互不嫌棄的真心。 ... 26年,是一個人的小半輩子,也是一個女孩最好的青春年華。 她陪他從男孩到男人。 陪他從一無所有,到實現夢想。 陪他經歷過最失落的絕望,也陪他站在最閃耀的舞臺上。 他人生的所有時刻,無論好的壞的,都有她的參與。 這樣的愛情,誰不想要? ... 古巨基和Lorraine的相伴和相愛,也最好的詮釋了那句話。 陪伴,才是最長情的告白。 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 ... 但可惜的是,現實中這樣珍貴的愛情太少了。 他不是專一癡情又懂得感恩的古巨基,我們可能也做不到Lorraine那般無私奉獻和默默等待。 這樣美好的愛情,我們期盼得到,卻往往得不到。 所以,才令我們心生羨慕吧。 看更多走心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掃碼關注 視 覺 志 最好的愛情不過是 我已經看過了全宇宙 但仍只愛你這一顆星
內容簡介
獲選文化部第38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獲選臺北市推動兒童深耕閱讀工作計畫
105 年度「兒童閱讀優良媒材」 圖書類四到六年級優良推薦
插秧和割稻是否是好玩的腹肌運動?
稻田魚和大肚魚為何會有「生存戰」?
肥料下太多稻子會怎樣?
地瓜糙米飯怎麼煮?
教養小孩和栽種稻子有許多相通的道理。
如果農夫對稻子過度照顧,放太多肥料,稻子外表看似豐美,然而莖幹柔軟、淺根,不僅容易感染病蟲害,結穗時遇到大雨,還會因為頭重腳輕,而發生倒伏,發生損失。反之,對稻子適度的斷水,用土壤的力量促進生長,讓稻子向下扎根,更能增加稻子對環境變化的因應能力。
食材煮法不同,對人體影響真是不一樣。
2006年,作者父親因胰臟發炎病危住院四個多月,鄰床病人的太太提醒作者:「你爸爸的病要從認識消化道和基本食材下功夫,了解哪些是當季食物、有哪些營養,如何清淡烹調。」
這個提醒,讓作者學習逐漸增加吃糙米,搭配飲食調整,不僅因此幫助爸爸遠離病痛,也改善了自己多年的異位性皮膚炎。
出身商學院的作者,於是抱著感恩的心,要來幫忙推廣農業,都會上班族開始學種稻,她以米為師,從洗米煮飯學起,開始認識米的營養,接著走進稻田,探索土壤的孕育能量。
本書有促進和平、鄉土文化、親子互動、自然生態、預防醫學……等許多有趣的課程,就像培養強健的稻子一般,作者藉本書鼓勵親子們一起來「稻田裡的教室」,透過許多有趣的課程,大小手齊心創新米文化。
作者如願將自家一塊田,延伸出無限多塊田,以及最重要的心田,期盼本書用孩童純真的心靈為社會帶來溫暖、正面的影響力:遍植自然心,稻香滿人間。
本書特色
◎文圖並茂,故事精彩,寓教於樂的教育推廣佳作
感謝推薦
總統農業和平獎謝順景老師
漫畫家、民俗畫家暨發明家劉興欽老師
心理學家鄭石岩老師
自然觀察作家劉克襄老師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黃瑽寧醫生
數十位校長、老師和多家公益團體共同推薦
作者介紹
林如貞
臺灣大學農業技術學分班結業、中央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系畢業、二○一一年以「休耕田復耕」獲得經濟部「節能減碳用行動愛地球」競賽「影響力優選獎」,二○一二年以「稻田用鐵鍊及刷子除草臺灣經驗」獲得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第三屆綠集合計畫」的「美麗家園獎」。
目錄
【導讀一】人和自然合一之美的人生圖畫 總統農業和平獎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謝順景
【導讀二】「稻田裡的教室」詮釋了生活義理 臺北市大安區仁愛國小校長暨臺北市國小校長協會榮譽理事長張文宏
【導讀三】米文化︱︱幸福的大圓餐桌 本書作者小學五、六年級導師葛慧麗
壹、都會上班族開始學種稻
1.米的營養
2.稻田拾穗
3.曬田
4.在貧瘠的土地種出比沃地更好吃的稻米
貳、菁寮國小︱︱吾愛吾鄉 學童種稻
1.今日播下的秧苗,未來飄香的稻浪
2.終結「末代稻農」的小農夫
3.刷子和鐵鍊除草
4.從土壤微生物和福壽螺學習慈悲與包容
5.向農夫學習智慧
6.生命的奧妙︱︱選種和留種
7.傳承「蓬萊米」的改變與創新精神
8.延伸親子共耕
9.向前邁進的實驗田
10.班長的眼淚
參、中港國小友善環境社︱︱從吃飯做環保
1.奇異恩典
2.培養新世代「生態農」行動者
3.愛吃米飯的孩子
4.以飯會友
5.一飯千金的品米會 ∕ 感恩便當
6.從混米、秦始皇的米價談誠信和面對問題的態度
7.向前邁進的公民力︱︱八田與一 ∕稻田大腳印
8.家庭米文化
9.親子插秧∕師生三代割稻趣
10.有米樂
肆、繁華都會中的有心田
1.三和國小︱︱小學生種的快樂米
2.湖田國小︱︱越來越強的稻種和孩子們
3.信義國小︱︱從平凡的米蟲創造不平凡
4.雙溪國小︱︱學童種稻重現水梯田
5.關渡自然公園斑文鳥家族︱︱食農文化體驗營隊
6.義方國小、觀樹教育基金會︱︱生態教學田
7.北市大附小、政大電算中心︱︱水桶稻
五、你吃飯了嗎?
附錄 閱讀推薦
稻田大闖關
序
人和自然合一之美的人生圖畫
我自己是農家子弟,八十年前的小時候,就習慣幫忙父親種稻、除草、割稻及曬穀等工作。忙不過來的時候鄰居們會來幫忙,鄰居的田工作太忙時,我們也會去幫忙,大家好像是一家人一樣,人與人之間關係非常好,是一種和諧、有次序的美麗世界。隨着時代改變,鄉村的人外移到都市工作,現代化機械取代人工種稻,從前的人和自然合一的生活環境已不存在。現代年輕人沉迷於電腦的虛擬世界,人與人之間互動愈來愈少,形成個性孤僻的人愈來愈多,造成社會之亂象。社會需要導正過來。如何做?是很重要的課題!
我認為我們急需找回失去的過去在農業社會的和諧、綻放出馨香之氣的生活方式。我們要找回失去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我們也要找回已失去的與大自然之間的親密關係,我們也要在自然環境中找出創意,開拓實現自己夢想之道路。本書中開了解决這一些問題的處方箋。根據國際美育基金會的水野昌司博士,在日本多年來已在推動「農業醫療」或「園藝醫療」之處方箋來醫治有行為偏差的人,醫療效果很好。
我在這一本書中,看到親近泥土的一群人,過着作家毛樂祈所說:「美的生活是一個真實、完整、和諧、綻放出馨香之氣的人生」。本書所叙述專題報導等,個個都是可以激勵人生的故事,值得一讀,故推薦之。
總統農業和平獎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研究所終身講座教授/謝順景
推薦序
「稻田裡的教室」詮釋了生活義理
看到本書掀起我許多童年的農村回憶,也在生活情境回饋中觸發自我的人生啟示。小時候,在節慶前夕或農閒期間的晚上,全家聚在四方桌前,製作客家米食的情景令人難忘。從參與中體會全家和樂的氣氛,是親子互動的最佳時刻,眼看母親細膩的解說與操作,直覺媽媽真厲害;當然,父母也會提出規範及生活指導,是家庭緊密關係的營造與家庭教育的實踐契機。不同的造型、顏色、分量及大小,頗具創意,從遊戲中感受製作的樂趣,尤其搓湯圓比賽,被稱讚搓得真圓、真快,榮譽感與自我實現融合其中,至今一手能搓五顆就是體驗學習的產物。如何調整米的比率,泡浸時間、磨米、去水分、搓揉技巧、蒸煮技巧以至擺置方式都是學問,從歷程中學習了製作技能,從經驗中累積了許多生活智慧。
那時候,沒有太多的零食,每個家庭的父母為孩子的生理需求絞盡腦汁,在米食中尋求。嬰兒期用竹片將碗粿一口口送進嘴裡的景象,呈現母愛的溫馨與細膩;稍長,粄粽、鹹米粽、鹼粽、菜包、發糕、糯米飯、南瓜粿、番薯粿、艾草粿……等等,都是豐富的記憶;最方便的冷飯泡黑糖或豬油拌飯加醬油,也是別有風味。這些以食為核心的生活,統整了人際互動、家庭教育、簡約樸實、堅毅不拔及分享的文化。因為下過田,體驗又熱、又濕、又癢,加上汗如雨下的感受,才深刻體會「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涵。至今我都要吃乾淨碗中的每一粒飯,是感恩與感懷勤勞辛苦的期許,是對稻米故事延伸出人文情懷的尊敬。
作者與親人食用糙米後,發現了奧妙的效能,繼而衍發出米文化追求的動機,在自我投入農耕種稻後,發現更多的奧妙與感動,進而記錄菁寮國中小師生追求種稻之道,彰顯辛勤勞動的歷程和人文互動的情懷;自然耕法的有機堅持,顯現對土地的尊重與永續,為人們注入了健康元素;在認同鄉土,強調傳承、互助合作與永續的精神下,緊密了社區意識,是社區營造永續傳承的典範。為了回饋鄉里與母校的堅持下,帶領中港國小學童在耕作及活動中,導引出深層的思維與溫馨的互動,促發孩子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貴的是林老師在記錄中的發現,值得都會中的親子去回味或探索,因為其中蘊含了「求健康︱︱身心健全,增智慧︱︱解決問題與人生哲學,塑品格︱︱生活定律與人文情懷」的道理。
教育經營需要投入與奉獻,需要不斷淬煉,所以常以「深耕者」來自勉;又有猶如篤農的精神,需要深掘耕土,扎根穩固,辛勤中細心灌溉,才能有豐碩的收穫或成為茁壯的大樹。本書以淺顯生活故事,詮釋了生活文化的深層義理,值得我們細細品味與人生探索。
臺北市大安區仁愛國小校長暨臺北市國小校長協會榮譽理事長/張文宏
推薦序
米文化--幸福的大圓餐桌
新莊曾經是北臺灣重要的水稻產地之一、也是米糧批發中心,滄海桑田如今發展成繁榮的新興都市,三十多年前學校後面那一片綠油油的水稻田卻成了孩子們和我共同美好的回憶。今天都市孩子很難看得到一大片綠油油的稻田,可能也沒機會見過一把真正的稻子,當然更無法想像他們的祖父、曾祖父在田中辛勤耕作的樣子了。
從仔細觀察一株稻子,摸一摸、聞一聞;到分辨糙米、長糯米、圓糯米、在來米、蓬萊米的不同長相;到他們用不同的米材料做出傳統的米食點心與家人、同學分享,甚至學習農夫插秧的標準姿勢親自下田插秧。以「手、眼、鼻、心、腦」五感真實的生活體驗方式,讓學生從實物與實際操作活動中親自探索,再透過一些生態影片認識並探究稻田的生態環境、水資源保育及最新的自然農法等環境永續經營問題。
學生體驗到實際操作、快樂學習的難忘經驗,以及經過提問、討論、深思之後建立的價值觀。同時,從整個活動中領悟到孩子的天真、善良、正義感及敏銳的觀察力,自我反省勇於認錯的勇氣,這些正是我們大人應該找回來的。
我們都知道一個科技文明先進的國家,還必須他的國民有好的教養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關於教養方面,在活動進行中遇到各種意外突發狀況時能即時因勢利導,讓學生很自然的回到正軌的機智。
至於文化底蘊那不僅是國民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刻認識,更要對其特殊及價值有普遍的自覺並加以珍惜。我看到活動中有一位小朋友的畫《我家的幸福餐桌》讓人覺得特別溫馨,我想不僅是因為桌上菜餚豐富,有親手烹調維護家人健康的用心,更大的原因是那是一張大圓餐桌,即便坐了很多人,大家仍可以面對面目光交流、暢談無阻。圍坐在這樣的大圓餐桌上,無論是一家人祖孫三代,或是好友七八人,彼此可以閒話家常,分享喜悅、傾訴煩惱或做觀念溝通,這不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嗎?大圓餐桌的傳統已內化為我們的生活,那麼有關「米文化」的各層面一定也可以有更多熱情的傳播者來深植人心,加厚我們的文化底蘊。
這一系列的活動就像一個熱情又努力不懈的農人,在這些孩子的心田播下了種子,只要環境適宜,終有一天這些種子會在社會的各層面、各角落發芽茁壯,於是我們有了期待,「米文化」將會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4327072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 本書分類:>
內容連載
我在菁寮耕作第三年,很高興看到年輕的接班人,菁寮國小六年級莊沂璋是終結「末代稻農」的其中一位小農夫。一九八四年每人每年稻米消費量為八十四.四公斤,後來飲食多樣化、精緻化,還有進口米的市場衝擊,二○○三年人口雖增加,但每人每年白米消費量卻不到五十公斤,居亞洲十二國最後一名。政府雖極力改進品種、栽培技術,宣傳臺灣好米,然而普羅大眾飯卻吃得不多。於是政府推動許多政策,包括減少稻米生產量,另一方面,農民辛苦栽種的稻米「價格」,並沒有反應出維繫生命和生態的重要糧食的「價值」,使得務農收益低,人力外移其他產業,因此二○○四年拍完「無米樂」紀錄片後,崑濱伯寫下「末代稻農」四個大字,表達無奈之感。
有一次,莊沂璋教導同學們做水稻育苗,他用雜草示範,告訴老師和同學他家自己育的秧苗在插秧前會先替他們剪短頭髮,他說:「我們家一直都是這樣。」咦?竟然與日本NHK介紹的種稻達人石井稔先生管理秧苗的方法一樣?鄉下孩子是如何得知的呢?
「因為有愛,所以嚴苛。」石井稔先生種稻,猶如養育孩子一般。每日他與稻子互相交流。將「愛」灌注到他的稻子上,認真對待他的稻子。但是,石井稔先生認為如果過於寵愛,對稻子是不好的,因此他會執行嚴格的教養。例如,他在插秧之前一個星期,用除草機把秧苗的尖端剃掉。這樣子做是為了讓根系長得更旺盛,讓它們更茁壯,增加稻子的抵抗力。就是因為有愛,所以才可以下得了手。一般農夫重視「地上物」,施肥、下藥讓水稻看起來很茂盛,而達人等級的農夫則在初期階段,就開始從大家忽略的「地下物」紮實深功夫,日後成就自然不同。
莊沂璋的爸爸補充說:「一開始是有時候自家培育的秧苗長很大了,嘉南大圳的水卻還沒來,因插秧時泥巴很軟,秧苗若太長,插下去會倒,只好把秧苗葉子的尾端剪短一點,小心管理,沒有感染病害,等過幾天水來了再插秧。後來發現,剪過的秧苗,它的根確實會長得比較旺盛,所以就這樣沿續下來。」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oAkyPdL.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696915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楊梅減重中醫調理梧棲有效的中醫減重配方桃園減肥中醫推拿法三義減肥中醫門診諮詢
竹南腹部瘦身中醫診所 中壢腹部瘦身中醫診所 針灸減肥減重效果好的桃園中醫診所推薦台中南屯區控制食慾方式的中醫減肥方式 大雅穴位埋線中醫診所 中壢專業減重減肥中醫門診推薦霧峰內分泌失調發胖的中醫減肥門診 東勢減肥中醫推拿法 針灸埋線減重效果好的西屯中醫診所推薦烏日輕鬆減肥方式中醫診所 竹南針灸穴位埋線減肥 潭子埋線減肥體驗效果佳的中醫診所